最近几天,学校开始发奖学金。我就发现,有的学生得了奖学金之后,有点烧包,尤其是不经常得奖金的同学,突然得了这么一次高兴的,不得了啊。扬言,我要用这笔钱追校花要买一大捧康乃馨和菊花送给笑话,还有个同学说要忽悠我请寝室兄弟们喝酒喝啥酒呢?和real说不醉不归。
我就在旁边观察这些人,这几个人啊,还真的就说到做到了。去给校花送了一句话,那个是真的,四个老爷们去撸东北大串,就这油炸花生米五花肉大1和real糖水鸡尾酒竟然还喝醉了2十来岁大小伙子和20瓶rio竟然喝醉了.
我真想问问他们呢,喝雪碧和美年达是不是也能醉呀二锅头是不是闻一下就能上头了不是咱们今天要说的重点,我们要说的重点是,这几个学生、家庭条件并不是很好,但得了奖学金呢,几乎一天之内就花光了,而到了月底,这几个人依然是没有钱开始吃方便面,我就问了他们一下你们为啥不管得到的奖励金给存起来,当生活费用的平均现在一算呢,一个月能多出好几百,那你就不用每个月都月底吃方便面了吧。
但人家的回答,是呢,这笔奖学金来的太意外了,根本就没想到能得相当于是捡来的钱,那我为啥不回我一下子自己的生活费可舍不得拿出去忽悠我这下有奖学金了,可得着机会过把瘾了,我转头就问了一下其他经常得奖学金的同学,他们的奖学金大黄这些人的回答一般都是知道自己肯定能得奖学金,所以提前设计好了该怎么花,有的时候用来报复的班儿,有的时候用来买手机,有的时候用来买书或者各种材料,还有说用来准备各种考试的,我就发现没有一个人说要把奖学金存起来,当成生活费用的,但这里面不排除有人打肿脸充胖子、吹牛,其实投这把奖学金存起来,当生活费了,但至少是大多数人都把奖学金专款专用了。
还有啊,我们上班的人如果突然发了一笔奖金,有没有冲动,想去消费一下子把平时不舍得买的东西给买呢,平时不舍得下的管子,给下来,平时不舍得喝的酒,给喝了平时不敢吹的牛给吹了。打游戏的人无意间呢,捡了一个跟自己手里门武器攻击力差不多的武器有没有冲动?拿着新武器一顿乱砍,把这武器那9号光,然后扔了仔细想想这种下意识的行为似乎说明我们呢,每个人都有两套标准。
或者说有两个心理账户,好像我们突然得到的东西不属于我们至少在心理层面没有立刻接纳他们成为自己的东西,所以我们会把刚刚得到的奖学金给挥霍掉,会把刚中彩票得来的钱立刻再买一大堆彩票,然后刮开一看,一分钱没赚走的时候呢,还很开心,感觉自己并没有任何损失就好像会会奖学金不是花自己的钱一样买彩票的钱呢,是中奖得的不是我们自己的钱,那么,我们这种下意识的表现是不是合理的呢?有没有可能被别人给利用的?
咱们今天用行为经济学来解释一下这种花自己的钱,感觉像是花别人的钱,一点都不心疼的行为在行为经济学里叫忽略可替代性什么叫可替代性的一句话,解释就是某个东西可以轻易被别的东西代替,也就是一个物品的使用价值跟其他物品的使用价值重合,那么使用其他物品也能达到。获得同样的效用。这时候,我们就可以用其他物品来代替这。如果这些东西可以轻易的被代替,那么这件东西就不值钱了,我们人也一样,小时候一问我们有啥特长我们会很自然很自豪的说,我一唱歌跳舞弹琴、打球,现在长大了才发现呢特长应该是比别人长,你会而别人不会的手艺或者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无法被别人取代,也是你的一个特长,那么唱歌跳舞顶多叫业余爱好,那如果我们不是文艺圈的,我们尽量还是掌握一个能安身立命的本事,让自己不被别人带。
说,白了,就是学一样,别人不会的手艺作为自己的特长,才能做到走遍天下都不怕,这也能解释为啥有的工种工资就低,因为这个工作很容易上手,谁都能做可替代性,非常强这种工作的工资就不可能搞。而有的工作呢,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需要长期的专业训练,才能上岗,那么这种工作的可替代性就弱,谁要是能做就没有人能替代他,那他活的就一定很滋润,最后在啰嗦一句,我们学手也或者学知识,千万不要嫌难嫌这个东西不好学好学的都不叫受益,只有难学的学到手才是特长,才能保证你会而别人不会。
咱们接着说,忽略可替代性,一句话就是忘了,有些东西是可以替代的,比如忘了自己,其实没啥手艺,随便雇个人就能把自己手头这点活给干了,所以很多人到了被炒鱿鱼的时候,还不知道因为啥呢今天咱们重点讲的不是说人的可替代性,这个话题呢,就说到这今天,咱们重点来说说钱的可替代性或者说货币的课题才性显然是最容易被替代的一块钱硬币就能代替一块钱纸币,两个五毛的就能代替一张一块的放在微信支付宝里的钱跟放在钱包里的钱,是一样的,可以相互代替,都是钱从微信支付宝里面提出来,放进钱包里或者把钱包里的钱放进微信和支付宝里边,对我们来说没有任何区别,也就是不同形式的钱之间,本质上可以任意相互替代,但是经济学家发现人们经常就忘了钱,是可以替代的,东感觉信用卡里的钱和储蓄卡里的钱不是为人总感觉里。明天呢就好像不是自己的钱一样,他忘了零钱,凑过,这就能换一张整钱了,所以我们很多人有个习惯,就是把自己的钱分成好几份或者在心理层面,把自己的收入分成几种不同的用途,比如把收入的一部分用来还房贷或者房租专款专用水电煤气专款专用。
生活费划出一部分。储蓄拔出一部分专款专用。我们是不是很多人都这么干,尤其是工作了几年之后的人或者成家的人非常有这么干,如果不分出来,各个部分专款专用的话,我们很容易就不知道钱花哪去了,到了每个月的月底,最大的疑惑就是这钱呢,都没了,你没买啥呀,所以很多人慢慢的就养成了这种朴素的理财习惯,而且很多理财专家也是这么教大家的,这么做确实能帮我们知道钱具体都去哪儿了,甚至每个月还能保证我们有点剩余年底可以做到年年有余。
但是这么做是并不是最合理的,比如我们很多人都用信用卡或者花呗之类的预付型消费形式、理财专家也教我们应该每个月把收入化不得出一笔钱来,专门来还各种欠款,举个例子,比如有个宅男想买iphone11特别喜欢手机号码3个摄像头都造型一看见就感觉浑身温暖,好像沐浴在浴霸之下,但是啊,手头不宽裕,一摸腰间呢,就剩下一个身了,另外一个卖了当年买iphone4了啊,不能再卖了咋个用信用卡了,刷了1万买来了iphone11,但是信用卡下个月得还呢?如果在期限内不还完,那信用卡的利息加上违约金就开始利滚利了。这个费用就开始高的离谱,但是他一个月就赚3000元钱,所以他选择每个月还2700个月,还完学习大家肯定知道为啥是7个月不是5个月。
那么这未来的大半年,他就得节衣缩食,每个月拿出一大半的收入,还信用卡万一中途手机丢了,他就只能拿着iphone4s努力工作去,还买iphone11的信用卡钱还有一个细节,要补充这宅男的,其实有点存款,正好是1万攒了好几年了,这一万块钱是他的老婆本。当然,他这个身体可能基本上就告别娶老婆了,在他看来,老婆们坚决不能动,所以才选择吃半年苦,把信用卡还完。当然,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我们还信用卡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说啥也不能把定期存款取出来去,还信用卡,我们那个分期还款,但我们理性的想一下定期存款的利率远低于信用卡还款利率,我们的最优选择应该是把定期存款取出来,尽快的还清信用卡损失的那点存款利息远低于信用卡,逾期不还的利息,但是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不会这么做,总感觉储蓄是老婆本不能动。
这个原因,就是我们忽略了钱,是可以替代的信用卡里的钱和定期存款里的钱都是我们自己的利息,也是我们自己的这两笔钱根本就是一回事可我们就是在心理上把他们划分的明确界限,这就是忽略可替代性咱们前面说的奖学金买彩票、中奖炒股赚钱,这些钱都是我们的钱,不是别人的,到了我们手里,那就应该和我们手里已经有了钱的地位,是一样的,我们在心理上把这些钱当成是别人家孩子不懂得珍惜,那是很不理性的,还有就是我们把收入分成专款专用心理账户也是不理性的,可能表面上能帮我们管理一下收入做一下简单的理财,但是这种初级理财只是让我们不乱花钱,而不能让我们更合理的花钱,很多商家呢,就利用了我们的忽略可替代性,心里给我们设计了很多圈套,让我们花钱花得心,安理得离我们生活最近的就是分期付款。
我们表面上感觉每个月还的钱不多,其实他是有很高的利息的,只不过是平均到了很多个月,我们就感觉还款压力不大,但是未来的我们赚的钱不是我们的钱嘛,未来的钱和现在的钱其实是一回事,我们分期付款,未来每个月交的利息都是我们自己挣来的钱,那么分期付款消费商家和银行合伙不断让咱们冲动消费了,而且还多赚了,我们很多利息钱,所以我本人买东西,从来不分期付款,喜欢了,就一次性交齐钱不够休息把定期存款取出来,如果手头真的很不怀孕,还真的很想要分期付款,把他买了那么也是有了钱就立刻还当然了,房子不行。
不是我不想一次性的买,而是一次性真买不起储蓄卡里的钱也不够,有的听有人说买房没这么简单吧,还涉及到货币的时间、价值和通货膨胀的事儿了,对确实设计以后,咱们讲房子的时候,在计算,这比较。还有就是我们未来没多久就可能会推出来的分类一张单,比如说花呗、借呗之类的小额借款平台很可能就会出分了一张单,这个分类账单的原理就是把我们的各种花销分个类。然后允许我们自己选择先还拿了1000元。比如日常用品、食品可以先还,大件物品手机电脑钻戒之类的,可以分期慢慢还这种服务在国外已经很流行了所以我估计咱们很快也就会有,但是我们一定要这么想先还,谁不都是我们的钱嘛假如你总共有1000元钱,要还先还300元钱,日常花销贷款和先还300元钱钻戒贷款,有区别吗?实际上不管怎么还都是剩下700元钱又支付利息,但是这就能误导很多人让人感觉这个服务很贴心的,我可,以先把眼巴前儿的钱给还了大件欠的钱呢,可以慢慢还,所以人们不自觉的就花了很多钱,最后咱们再说一下,当我们有冲动吧,刚转的。
意外之财,挥霍掉的时候,我们可以想想,这笔钱呢,是我们合法得来的,跟我们银行账户里的钱一样,都是我们劳动所得,为啥要区别对待呢,我们如果总这么想的话,就能把钱攒下来了,日积月累,我们就能赶出来第一桶。当然了,有一点要注意。我一直攒钱的话,朋友可能就没有了该喝的酒啊,还是得喝。